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施濤明)9月27日16時許,家住花垣縣的常某(化名)在刷“某手”短視頻時,一條宣稱“考駕照可快速拿證”的引流廣告引起了他的注意。抱著求快的心態(tài),常某點擊廣告后,頁面自動跳轉(zhuǎn)至某app聊天界面,一名備注為“小可”的客服已發(fā)送消息等候。
常某主動詢問“快速拿駕照”的具體方法,客服“小可”隨即提出要求:需提供身份證信息、手持身份證的半身照片及手機號碼,同時讓他下載一款名為“駕照快考”的APP。常某按指引下載并打開該APP后,界面直接彈出“某釘”的下載鏈接。完成app安裝并登錄后,一名客服立刻發(fā)起語音通話,稱“想快速拿證,必須先完成科目一、科目四的打卡學習”,并引導他點擊界面上的一個圖標。
常某點擊后,屏幕彈出“面部識別”提示——實則這是偽裝成人臉識別的屏幕共享連接確認鍵。隨后,對方以“打卡學習需持續(xù)人臉識別驗證”為由,不斷唆使常某配合操作,并要求他全程保持通話不掛斷。就這樣,常某在對方的遠程引導下連續(xù)操作了7個多小時,直至需外出接孩子才掛斷語音。
不久后,常某接到親戚朋友的電話,被告知其微信號已被盜用,他這才察覺異常。經(jīng)查,其名下銀行卡已被分55筆盜刷,累計損失達5萬余元。隨后,常某急忙前往派出所報案。
作案手法解析
1.短視頻引流,精準拋餌:詐騙分子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“快速拿證”“免考包過”等噱頭廣告,抓住群眾急于拿證的心理,通過廣告鏈接將受害者引流至私域溝通。
2.套取信息,降低戒心:以“錄入系統(tǒng)”為由,要求受害者提供身份證、手持身份證照片等敏感個人信息,同時通過“客服對接”的形式營造正規(guī)機構(gòu)假象。
3.層層誘導,植入陷阱:通過虛假APP引導受害者下載辦公軟件(如釘釘),借助語音通話增強信任感,再以“打卡學習”為名掩蓋真實目的。
4.偽裝操作,竊取權(quán)限:將“屏幕共享”偽裝成“面部識別”,誘騙受害者授權(quán),從而獲取其手機操作權(quán)限及支付信息。
5.拖延控場,完成盜刷:以“持續(xù)驗證”為由拉長操作時間,避免受害者中途醒悟,待獲取權(quán)限后迅速完成多筆盜刷。
反詐警示
1.牢記“駕照無捷徑”:依據(jù)法律規(guī)定,機動車駕駛證必須通過正規(guī)學習、考試獲取,任何“快速拿證”“免考包過”的宣傳均為詐騙。
2.嚴守信息安全防線:身份證、手持身份證照片等敏感信息切勿輕易泄露,此類信息是騙子盜取賬號、辦理業(yè)務的關鍵憑證。
3.警惕陌生鏈接與軟件:非官方渠道的APP、鏈接一律不下載、不點擊,尤其要警惕“從A軟件跳轉(zhuǎn)到B軟件”的多層引導行為。
4.認清屏幕共享風險:屏幕共享會同步暴露手機內(nèi)所有信息,凡是陌生人以“驗證”“打卡”等名義要求開啟屏幕共享或反復人臉識別的,必是詐騙。
5.及時核實異常情況:遇到陌生人遠程操控手機、要求長時間配合操作等情況,務必先與家人朋友溝通核實,或直接向交管部門、警方咨詢。
責編:李穎
一審:王薇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